第二個判斷潤滑油指標的表示就是粘度了。一般粘度以“SAE 10W40”或“SAE 5W30”來表示。SAE是國美汽車工程師協(xié)會。10W40或者5W30都是潤滑油粘度的一種表示,字母“W”之前的數字表示這款油品的低溫啟動性,數字越小低溫啟動性越好。而“W”之后的數字則表示潤滑油在高溫時的潤滑油剪切性,數字越大說明該油品的粘度越高,油品越稠。
領航石油化工()(六安市分公司),廠家占用面積12000/㎡工廠房,擁有各類員工達100余人,設備高達30于套,經濟實力雄厚,實現了生產【特種潤滑脂專業(yè)生產商】的現代化。廠家采用世界的先進技術,擁有各種先進的【特種潤滑脂專業(yè)生產商】制造加工設備。
潤滑油基礎油主要分礦物基礎油、合成基礎油以及植物油基礎油三類。礦物基礎油應用廣泛,用量很大(約90%以上),但有些應用場合則必須使用合成基礎油和植物油基礎油調配的產品,酯類油做為滑油高端使用。
礦油基礎油由原油提煉而成。潤滑油基礎油主要生產過程有:常減壓蒸餾、溶劑脫瀝青、溶劑精制、溶劑脫蠟、白土或加氫補充精制。1995年修訂了我國現行的潤滑油基礎油標準,主要修改了分類方法,并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制兩類專用基礎油標準。礦物型潤滑油的生產,重要的是選用 的原油
礦物基礎油的化學成分包括高沸點、高分子量烴類和非烴類混合物。其組成一般為烷烴(直鏈、支鏈、多支鏈)、環(huán)烷烴(單環(huán)、雙環(huán)、多環(huán))、芳烴(單環(huán)芳烴、多環(huán)芳烴)、環(huán)烷基芳烴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機化合物和膠質、瀝青質等非烴類化合物。
合成潤滑油是指由通過化學方法合成的基礎油,合成基礎油有很多種類,常見的有:合成烴、合成酯、聚醚、硅油、含氟油、磷酸酯。合成潤滑油比礦物油的熱氧化安定性好,熱分解溫度高,耐低溫性能好等優(yōu)點,但是成本較高,可以保證設備部件在更苛刻的場合工作。
酯類油是指分子結構中含有酯基的天然物質-動植物油脂數千年前就被人們用作潤滑材料以減輕勞動負荷,或使車輪輕快運轉。直至20 世紀后期,這種天然油脂仍大量應用于齒輪油、金屬切削液、金屬拉拔潤滑劑和機床導軌油中。
在一般情況下,油會在兩接觸面間形成一層連續(xù)的油膜。這層油膜起著液態(tài)潤滑的作用——防止金屬與金屬間直接接觸,從而減少摩擦。潤滑油能否提供液態(tài)潤滑,取決于能否在兩個金屬表面上形成不斷裂的油膜。當這層油膜在重負的情況下斷裂,便會造成阻力和摩擦。能在其他基礎油失效的條件下仍能保持優(yōu)越的潤滑作用,這便是酯類油在臨界潤滑情況下的優(yōu)勝之處。
酯類分子中所含氧元素使它具有正電極;含氫元素使它具有負電極。由于電極作用,可以使酯類分子吸附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稱為黏附分子油膜的油層。正是這層黏附分子油膜使酯類油從其它因黏性而形成油膜的油中脫穎而出。當引擎啟動的時候,潤滑油性能的好壞就更容易辨別了。那些依靠黏度而形成油膜的潤滑油,在引擎停止工作的時候會從金屬表面流走。當引擎再次啟動時,兩金屬表面的油膜已經消失,引致干啟動的出現。
相反,那些不是依靠粘度來實現液態(tài)潤滑的黏附分子油膜即使是在引擎停止工作后,它也能夠存在于在兩金屬表面之間。也就是說以酯類作為基礎油的潤滑油,即使引擎停下來,也可以對引擎有著不間斷的保護。在城市中駕車,經常會走走停停。此時,車的引擎承受的負荷比賽車時還大。要保護好它,挑選合適的機油是十分關鍵的。潤滑油是由基礎油和添加劑組成的,其中基礎油占了95%以上的比例。
(1)溶劑精制。溶劑精制是潤滑油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其主要作用是脫除油品中的稠環(huán)芳烴、膠質、瀝青質等,使?jié)櫥驼硿匦再|、抗氧化安定性、殘?zhí)恐怠㈩伾刃再|得到改善。該工藝較成熟,常用的溶劑有糠醛、酚和 N—甲基吡咯烷酮(NMP)。
(2)溶劑脫蠟。溶劑脫蠟工藝主要包括結晶、過濾、溶劑回收和冷凍四部分,其目的是除去油品中的石蠟,降低潤滑油基礎油的傾點。該工藝在加工較輕的原料時有技術優(yōu)勢,脫蠟油收率高、粘度指數較高。為了降低能耗、節(jié)省操作費用、減少投資,國內外潤滑油基礎油生產企業(yè)都采用溶劑脫蠟和蠟脫油聯合工藝,近幾年主要是在節(jié)能、提高油和蠟收率等技術方面有比較大的改進。
(3)白土補充精制。白土補充精制是使油與白土在一定溫度下充分混合,利用活性白土表面的吸附性能,通過加熱、蒸發(fā)、過濾等工序,將潤滑油中的氮化物、膠質、瀝青質、環(huán)烷酸皂、不飽和烴、選擇性溶劑、水分、機械雜質等除去,從而改善油品顏色、降低殘?zhí)?、提高油品的抗氧化安定性和抗乳化度?/div>